数字赋能提质效 科技监管促安全——无锡交通打造普货运输监管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4-12-31 14:07 浏览次数:【字号:默认 大 特大】
开展重型载货车辆安装应用智能监控设备试点,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安全生产重要部署的生动实践,是打造平安交通标志性工程与助力江苏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能动探索,是科技赋能道路运输治理体系和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的主动作为。
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在省交通运输厅的统一部署和指挥下,无锡坚决扛起试点城市责任,高位系统谋划、靶向破解难题,创新“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分类实施、协同监管”路径,探索打造重型载货车辆数字化治理的新模式,为全省推动智能监控设备安装向道路普货运输领域延伸勇担先行者、勇闯新路子。
12月27日,《新华日报》“‘强富美高’新江苏这十年”栏目刊发报道《数字赋能提质效 科技监管促安全》,对无锡交通打造普货运输监管新模式予以关注。
重型载货车辆在交通运输体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城市的发展、市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有效防范重型货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提高道路货运行业安全生产水平,推动安全生产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从源头上防范化解安全风险,推进道路交通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守护市民生命财产安全,2022年起,无锡市围绕重型货车安装应用智能监控设备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分类实施、靶向发力、高标落地,交出了一份颇有成效的“无锡答卷”。
无锡坚持“装、用、管”一体化推进,在全省率先推广重型载货车辆安装应用智能监控,积极打造重型载货车辆数字化治理的新模式,努力为全省推动智能监控设备安装向道路普货运输领域延伸勇担先行者、勇闯新路子,以高水平安全保障高质量发展。
构建一套“标准规范”
保障试点方向“走得准”
道路货物运输尤其是重型载货车辆,普遍车型大、重量重,加上视觉盲区等原因,是交通事故的高发领域,其中人为因素占事故直接原因的92%以上。为此,智能监控设备功能应契合重型载货车辆运行的特点。
2022年8月,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制定《江苏省重型载货车辆智能监控终端技术要求(试行)》《江苏省重型载货车辆智能监控系统通讯协议技术要求(试行)》,完善设备技术标准。在此基础上,无锡结合重型货车右转事故多发、人员私密性高的特点,将右侧盲区行人检测摄像头的安装列为必配设备,将驾驶舱全景摄像头调整为选配项目。
重型载货车辆安装智能监控设备后,设备能实时监控车辆状态和驾驶员状态,依托人工智能算法提前感知预判前向碰撞、车距过近、道路偏离、疲劳驾驶、接打电话、超速等危险情况,并通过车载语音设备及时提醒驾驶员,尽量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系统会将报警数据实时上传至企业监控平台,发现严重违法行为将进行后台人工干预。
细化市场准入标准
为保证投放市场的设备符合规范,无锡对进入市场的平台运营服务商实行“一表一案一书”的报备制度,“一表”即终端功能符合性证明表,平台运营服务商需对照试点要求对设备模块进行逐一标注,并提供对应的过检报告等证明材料;“一案”即服务产品方案,明确设备品牌型号、服务项目等;“一书”即承诺书,承诺规范营运与最高价格。
规范数据接入标准
江苏省统一监管平台的建设和运行数据的有效接入是试点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无锡一方面先行先试,在试点初期搭建了无锡市级临时监管平台,要求运输企业、平台营运服务商对安装智能监控设备的车辆监控数据“应接尽接”,通过将接入设备型号与报备信息进行比对,并定期校验数据合规性,防范不合规设备接入监管平台。另一方面,配合省级监管平台运行要求,深度开展需求调研与开发建设,将监控数据向省级平台“应转尽转”。目前,已基本完成“两客一危一重”监管数据的切换。
探索开发特定功能
为强化重型载货车辆事故高发的右转弯行为规范的监测,无锡试点利用车辆定位信息、陀螺仪信息开发右转弯不停车的报警等功能,目前已在部分车辆上实现应用,有效降低因右转盲区导致的交通事故。接下来,平台还将通过优化算法,例如:增加“右转必停车”警报,区分提示音与警报音,持续提升驾驶员体验感。
构建一套“推广模式”
保障试点路径“走得通”
加强法制建设
2023年,《江苏省安全生产条例》《江苏省治理公路超限超载运输办法》《江苏省道路运输条例》修订完成,首次明确了重型载货车辆安装应用智能监控设备的具体要求和相关方式;引导未安装车辆智能监控设备的在用重型载货车辆、半挂牵引车辆加快安装,开创了国内先例,为重型载货车辆安装应用智能监控设备提供了法制保障。同年,无锡抓好配套法制体系的建设工作,修订完成《无锡市公路条例》,重型载货车辆应当安装和应用智能监控设备的要求在市级层面进一步得到明确。
对于普货货运企业来说,压降成本投入是必须面对的问题。为此,无锡从企业的角度出发,让企业能装、愿用,在减少企业负担与享受安全发展红利上想办法、找出路。
创新采购模式
无锡引导平台运营服务商成立了设备采购联合体,通过两轮联合议价,共同选择了两个梯次共四家设备商产品,在无锡地区实行设备最高限价,安装成本压降近30%,同时保证了设备质量。降本保质的联合采购方式为无锡试点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助推,全市安装量显著提升。
拓展安装渠道
在持续深入的市场调研和反复研究论证后,无锡推广重型载货车辆安装设备的市场模式由试点初期的平台运营商垫资模式、政府全资模式、企业自主模式、保险公司模式等四种模式,经过筛选、淘汰并不断融合以及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平台运营服务商+保险公司+N”的无锡试点安装模式,即平台运营服务商主导、保险公司参与、其他市场主体自愿合作的模式。
注重激励引导
通过地方银保监部门,鼓励引导保险公司与平台运营服务商合作,强化基于安全风险管控的保费浮动机制,形成了“设备安装”—“风险控制”—“保费降低”的降赔增益效果,提高运输企业安装应用智能监控的积极性。据了解,通过安装智能监控设备,无锡基本解决了原有工程运输车辆因风险较高、在本地买保险难的问题。
通过抽取应用成效较好的车辆数据来看,在增加险种的基础上,保费较未安装设备时下降达1000元。无锡某主要平台运营服务商服务的3000余辆重型载货车辆中,实现保费下降的车辆约占50%。目前,无锡平台运营服务商与保险公司建立合作机制的已增加到4家。
构建一套“监管机制”
保障试点落地“走得远”
无锡试点重型载货车辆数字化治理将探索共建共治共享的管理体系作为重点,统筹安装与未安装智能监控设备的全体车辆,培训先行、以管促培,建立了一整套颇有创新特色的管理机制。
建立分类分级监管机制
无锡试点制定《无锡市重型载货车辆企业“安全码”赋码和分类分级监管机制》,综合北斗设备与智能监控设备数据,通过平台数据分析模型,摸索开发出一套具象化、数字化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运输风险隐患情况进行精准画像,按风险等级实现对试点企业的分类分级监管。
建立部门联合监管机制
无锡试点实行重型载货车辆动态监控联合监管机制,交通执法、公安交警部门联合开展专项治理,实现风险共同研判、指令共同发布、问题共同处置;督促平台营运商对服务的企业管理人员、驾驶员开展智能监控设备应用专题培训700余场次,帮助企业“想用、会用、能用”智能监控系统。今年以来,每季度联合发布工作通报,排查整治违规重型载货车辆703辆,发现并查处违法行为93起。
建立执法监督闭环机制
无锡延伸“两客一危”三个清单在重型货车运输领域的应用,并纳入江苏交通执法“守护2.0”流程,确保闭环监管,结合专项治理行动,共下发并完成数字工单97件。
建立协同辅助管理机制
无锡试点制定《无锡市重型载货车辆智能监控第三方监控服务商管理与考核办法》,建立平台运营服务商服务能力评测体系,从百公里报警数排名、安装对接率排名、报警压降幅度排名、培训覆盖率排名、服务质量投诉等五个方面,对超过100台安装数的平台运营服务商进行评测,引导运输企业在安装阶段向优质平台商聚集。
安装工作现在已转向增量提质与存量改装并重,下阶段的着力点是提升驾驶风险防控服务,就是让驾驶员“装得省心、用得安心”。无锡目前已鼓励平台营运商试点普货企业联合管理,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为企业更精准提供风险周报、月报等定制化风险防控服务。
截至12月25日,无锡共有26家平台运营服务商、8家保险公司、3108家运输企业参与试点工作,完成18109台重型载货车辆的设备安装与应用,占地区重型载货车辆总数的40%左右,并全部接入政府监管平台。据统计,安装运用重型载货车辆智能监控设备后,2023年以来,平均月度重型载货车辆同责及以上伤亡事故数、亡人数较试点初期分别下降22.9%、23.5%。
逐步建立运输企业、运维平台、风控服务商、保险公司、政府等共赢的行业“生态圈”,通过数据“云”在“圈”里的闭环运行、生生不息,为重型货车再上一道“保险”。无锡将继续推动多方数据互联、赋能升级,构建重型载货车辆数字化监管新模式,降低道路运输安全风险隐患,形成可向全省推广的“无锡经验”。
(来源:局安全处、市交通综合执法支队)